yaakifp

江苏无锡:久久为功,绘就新时代“人水和谐”生态画卷

水是无锡最鲜明的地域特征。近年来,围绕“治水安邦、兴水利民”,无锡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强化使命担当、聚力系统治水,锡城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质不断提升,展现出“人水和谐、生态惠民”的全新面貌,为开启“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了支撑。

  精准治太,谋求更强科技支撑

  11月2日从无锡市水利局了解到,去年成立的太湖流域水治理重点实验室已启动数字孪生太湖水网与水安全保障四预应用等5项研究。2年后,太湖流域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将更上一层楼,有助于该市防汛防台实现“秒响应”,优化抑藻控藻等措施,更好地改善水环境。

  “虽然无锡近些年经受住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洪水水位、最长的高温干旱期等考验,但当前水利工程智能化监测、调度仍需进一步扩围、优化,预报、预警要再及时些、精准些,预演、预案要再精细些,更好地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无锡市防办人士说。显然,实验室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展的对我省太湖地区水网复合模型构建与工程布局优化、水信息网感知增强与水网智能模拟技术等研究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据悉,届时太湖地区雨情、水情、工情及水质监测站网将更加优化,调度将更高效,有助于无锡建立健全防汛防台秒响应体系。

  引江济太是保障太湖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的重要举措,亦在水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方面举足轻重。但引江济太并非一引了之,而要加强推演、对后续系列反应加强预判,确保“引”得安全、高效。太湖流域管理局监测中心人士介绍,将通过研究掌握引江调水过程中贡湖湖流运动特征,并结合引江调水及风速气温等变化条件,利用机理模型模拟太湖湖区及贡湖湾蓝藻水华空间分布,建立蓝藻水华暴发预测预报及相关调度方案,使调引江水对贡湖水环境改善效应加码。

  清淤是改善水环境的重要举措,太湖湖区泥沙是按怎样的规律迁移输运的、如何精准清淤?太湖流域管理局人士说,目前实验室已建有太湖物理模型,通过相关试验、研究来揭示相关规律,能使太湖重点区域更高效地开展清淤固淤。

  湿地是“城市之肾”。信息显示,该市沿太湖的湖泊湿地面积约59772公顷,滆湖的湖泊湿地面积为3427公顷,在增强碳汇、含蓄水源、改善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实验室开展的太湖流域河湖湿地碳汇潜力评估方法研究,将对河湖湿地修复提出更优策略,彰显湿地生态固碳增汇效应。太湖流域适宜生态水位关键技术研究目前亦已进入前期准备,将揭示水位变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水生动物、植物保护和维护提供指引。

  加强系统治理,河湖水质稳步提升

  在经开区清水河畔,漫步道由透水混凝土筑成,植被缓坡带铺设了具有透水、过滤等功能的高孔隙率碎石……经过一年多整治,这个河畔公园具有更强的蓄水、排水、透水、过滤等功能,海绵率达50%,有效解决了初期雨水污染问题。如今河道水质稳定在II类,且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宜兴新街街道潼渚村,早前水流不畅、农田灌溉尾水直排、河水浑黄发臭的桥西河已大变样。去年,通过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对岸上生活污水、农田尾水实施控源截污。通过清淤疏浚、与上下游河道连通,建生态护坡、“水下森林”等综合举措,这里水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呈现水清、岸绿新貌。

  多年来,无锡以国省考断面、重点水功能区、环境综合整治河道、黑臭水体、入湖入江河流等为重点,开展系统化、流域性治理。在河长制推动下,全市5635条河道实现“及时治、长效管”。全市主要河湖水质监测指标稳定提升。今年1—8月,71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94.4%、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例达87.3%,同比提升47.4%。

  以“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之力,无锡坚守治太主阵地不放松。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打捞蓝藻超过1900万吨、占全省蓝藻打捞量的90%以上,完成太湖生态清淤超过2900万方、占全太湖清淤总量的70%以上。2003年以来累计调引长江水入太湖142.5亿方、年均约7.5亿方;2021年水利部太湖流域水治理重点实验室在锡启动创建。太湖无锡水域水质15年来首次由劣Ⅴ类跃升至Ⅲ类、好于全太湖、改善幅度大于全太湖,连续14年实现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工作目标。

  多措并举,展现河湖美丽新貌

  改善水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水网纵横的无锡而言,优化岸线景观、加强水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适宜便利的休闲设施,不仅可满足百姓提高生活品质的企盼,也可为加强引才引资力度、优化经济结构打好基础。

  在梁溪河畔,早前岸上杂树零乱、道路老旧的荣巷西浜,近年来成为崭新的“城市会客厅”。河岸边的小型人工湿地由3个过滤池组成,里面铺有碎石、火山岩和陶粒,雨水经过滤后通过管道流入河里。再过去,有荣巷往事标牌,记录着这里的农耕文化、渔文化和工商文化特色。之后,是一个个拱形圆环形成的长廊,廊壁上有水利科普标牌,既是水景观、文化载体,又向人们传递惜水、护水意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

  这样的“微治理”在全市比比皆是。近几年来,无锡以全面深化河湖长制为统领,以新一轮552条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和816条美丽示范河湖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河湖面貌由老旧、设施缺失转为灵动、秀美、富有生活气息。

  于去年启动的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梁溪河“两河”整治“一号工程”,则将水环境治理与产业、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制定京杭运河(无锡段)、梁溪河整体提升总体规划,对港口码头、水生态环境提升、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堤防建设按规划有序展开……一个个项目环环相扣、紧锣密鼓推进,以尽快描绘“水与城共融、人与景共生”的“美丽画卷”,使“两河”尽早成为黄金水带、生活秀带、城市绿带、人文纽带和产业示范带。

  2021年,河长制无锡实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治国理政案例在北京专场向国际社会发布。目前,全市已创建10条江苏省示范幸福河湖,创成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5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年内,816条美丽示范河湖要全面建成。

  近年来,无锡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首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全市域率先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群。先后组织开展长江采砂管理“护江行动”、河湖“两违三乱四清”专项整治等行动,维护良好水事秩序。涉水审批事项全面实现“网上审批”“不见面审批”,保障了宜马快速通道、锡宜高速改扩建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


融入大战略 招引大产业 锡山区21场金秋招商系列活动本月精彩呈现

11月3日消息,上周,锡山区迎来两场项目签约:东北塘街道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两个机器人项目落户东北塘街道;“芯时代 新产业 兴未来”无锡锡山半导体装备产业园推介项目会上,一个产业基金、两个半导体产业项目均牵手锡北镇。据区招商中心主任耿志强介绍,截至目前,锡山已成功举办5场金秋招商月系列活动,共签约项目22个,本月起更将掀起2022锡山金秋招商月的高潮,以1场恳谈会、1场开(竣)工仪式、3场重大招商活动、N场专题招商活动组成的“1+1+3+N”等21场招商系列活动逐渐掀开帷幕。

  “通过金秋招商月系列活动,力争推进一批、签约一批、开(竣)工一批重大项目,助力锡山经济高质量发展。”耿志强说。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标杆区,锡山突出融入大战略、招引大产业、发展新经济的招商工作主线,主动拥抱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重点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中的核心城市举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招商活动,突出区域经济互补和项目引进;主动围绕重点资源渠道,重点与重要央企(国企)、知名民企、外资企业、金融机构、知名高校等开展招商活动,建立高层面交流合作和信息互通机制;主动围绕“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重点在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引育方面开展招商活动,全年计划实施百场招商活动。截至9月,已举办76场次,签约区级以上重大产业项目98个,签约金额达46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3个,签约金额达242亿元。

  重点突出区域特色,是锡山今年招商亮点之一。东亭街道结合北部园区整体城市更新,在上海举办了无锡·锡山东亭北部园区推介会,未来重点围绕数字研发和总部经济为核心扩大区域产业经济规模,将为东亭街道建设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注入新动能。羊尖镇围绕“高端装备集群+锡山成套装备产业园区”发展,通过路演及多维度推介,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后续,锡山区其他板块也将围绕“四新四强”产业集群及特色园区发展开展专题招商活动。

  既注重项目成效实质,更注重精准服务。在金秋招商月期间,锡山还将前往深圳、上海等意向企业进行考察洽谈,通过面对面交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探寻互通合作,深化务实交流,促进未来发展。锡山坚持“金融+产业+基地”联动,积极搭建“政金企”合作对接平台,与东吴证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创了我市各县区板块与券商总部实施全面战略合作的先河。

  着眼发挥金秋招商月等重大活动在招引项目、集聚人才、赋能产业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锡山区加强整体谋划、逻辑组合和流程设计,确保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同时,借力市级金秋招商月活动平台,办好上海、深圳、珠海等重点区域活动,擦亮锡山金秋合作恳谈会、车联网发展论坛等特色品牌,加大锡山营商环境与锡山产业的推介力度,讲好锡山产业故事,凸显锡山在产业领域的引领性、标杆性、示范性,实现汇聚资源、集聚人气的“双赢”。


世界500强施耐德电气中国自动化研发中心将落户无锡高新区

11月3日消息,昨日,结合未来施耐德电气无锡基地数字化、电子化、集成化的战略发展方向,施耐德电气与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拟在无锡建立施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自动化研发中心。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蒋敏出席活动。

  施耐德电气是一家具有186年历史的世界500强企业,专注于能源管理和工业自动化,致力推动数字化转型。2021年施耐德电气无锡生产基地荣膺世界经济论坛(WEF)认证的“灯塔工厂”称号。签约项目将聚焦自动化,未来将与施耐德电气无锡基地的“灯塔工厂”进行深度产研融合,更好地提升全产业链效率,助力零碳生态圈建设和制造产业提质增效。同时还将积极落实“本地研发、中国首发”的发展愿景,助力本土客户、合作伙伴业务的可持续增长。


金融支持“专精特新”力度加大 前9月无锡“小巨人”企业获贷2103亿元

随着无锡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一个企业群体越来越引人注目,这个群体就是众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年以来,我市共有56家企业获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荣誉,获评数量是去年的2.5倍,总入围数扩展至88家。这当中,离不开全市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发力。1-9月,全市金融机构累计投放各项贷款2103亿元,同比增加230亿元,助力这些“小巨人”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

  助力“小巨人”企业加快融资

  近年来,无锡持续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群体,以实现“专精特新”金融服务“扩品、增量、提质”为目标,深化政银企合作,为此类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的“一企一策”金融服务。截至9月末,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余额306.18亿元,新增50.16亿元,同比增长16.68%,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3户,覆盖面达69.29%。

  金融支持“专精特新”发展的力度显著增大。惠山区联合全市五大银行成立总规模250亿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项发展基金,锡山区与高瓴创投确立“专精特新”金融赋能合作伙伴关系,光大银行无锡分行为锡山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出“金融赋能十二条”。“在公司扩大生产链的关键时刻,光大银行送来的‘优惠利率,快捷审批’大礼包服务,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锡山区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负责人为银行专业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点赞。今年以来,光大银行无锡分行已为本市37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授信约32亿元。

  畅通资本市场对接渠道

  聚焦北交所、科创板、创业板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重要上市目的地,我市金融机构在政策引领下提前谋划、靠前发力、优化服务,支持企业加快上市。目前,我市已与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实现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战略合作全覆盖;上线无锡“上市通平台”,对企业上市合规证明实施“一网通办”,助推企业上市“提速”。

  国联集团今年助力“专精特新”备战北交所“新赛道”。现已梳理盘活无锡地区新三板挂牌企业,重点推进挂牌时间超1年的创新层公司在北交所上市。如华英证券助力吉冈精密成为无锡首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助力海达尔完成上市申报工作并获受理函等,此外还有纽科电子、佳龙股份、信泰机械、威达智能等16单锡企北交所项目正式进入储备库。

  支持“小巨人”大胆创新研发

  专注技术创新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显著特点。目前,我市此类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在制造业中间环节中拥有“人无我有”的技术优势。据统计,2021年,无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3%,累计拥有发明专利2266个,建立研发机构199个,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375个。

  据了解,截至9月末,市天使引导基金已完成图创科技、芯运智能等7个项目出资,有力支持了我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硬科技”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基金还投决通过约10个项目、立项通过25个项目。此外,成立江阴板块子基金,投决通过宜兴板块子基金,与滨湖、锡山、惠山达成合作设立子基金意向,完成立项江苏省产业研究院集萃基金,以此不断放大投资规模。今后,我市将不断强化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创新支撑和要素保障,让更多的“金种子”破土而出,让更多的“好苗子”茁壮成长。


无锡城市更新 专家“把脉”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之城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为我市正在大力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定下了总基调。

  对照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打造现代感和烟火气和谐共生之城,城市更新行动如何守正创新?近日,由无锡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课题研讨会汇聚众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精准把脉,聚力擘画一幅“留住乡愁、看见远方”的高质量发展城市图景。

  激发城市活力让人流连忘返

  在“留改拆”中讲好“无锡故事”。去年以来,我市有序推进13个重点更新单元,通过城市更新,让“无锡是个好地方”印象融入城市“骨髓”。

  “对标国内外不少城市,无锡存在人气不足的短板。”新华社原副社长周锡生退休后回家乡无锡定居,他建议,要紧抓城市更新这一机遇,全面提升无锡的软、硬实力,“关键要做得精细,让人们在此地流连忘返”,有了人气,城市就有了活力。

  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江苏中设集团董事长陈凤军认为,提升城市活力,产业特性必须凸显。“当前,要依托梁溪科技城、霞客湾科学城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强化‘科产城人’一体化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完美融合,才能充分激发城市活力”。此外,还要将“新基建”理念和技术落实到每项工程,在有机更新中全面提升城市韧性和智慧水平。

  彰显都市个性留住乡愁“烟火气”

  “参与无锡这个历史底蕴深厚城市的更新项目,我倍感荣幸。”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国建议,千年运河、江南水乡都要在更新中更好地回归城市发展脉络。比如,在无锡老政协片区城市更新建筑设计时,可着重考虑通过遗产保护,重构有梯度的城市历史风貌,对于影响薛福成故居视觉景观的建筑进行降层和退台处理,营造面向运河、融入城市的新界面。

  研讨会上,不少专家都赞同:在新旧共生中,留住乡愁“烟火气”。

  “不随意改老地名、老字号,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无锡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周敏炜说,城市更新中要始终将历史文化保护放在第一位,有温度的城市更新,不是大规模的拆旧建新,而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肌理、街巷尺度等。除了提升城市的硬件软件,更要保留好每个地区独有的城市记忆和“烟火气”,让市民留住乡愁。

  系统化推进形成可持续更新模式

  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入,实施过程中的瓶颈、梗阻逐渐浮出“水面”:理念、方法和模式的滞后,体制机制的不适应,导致一些项目行动迟缓。政策保障如何有效助推?社会资本怎样“撬动”更新杠杆?

  “要适时突破,让政策机制和法律法规适应当下城市更新的节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所所长范嗣斌建议,要建立与城市更新相匹配的顶层设计,高位统筹,推进城市体检,精准定位存量提质的“路线图”。目前国内其他城市有先例可循,比如第一批试点城市烟台将城市更新作为城市重大发展战略,成都鼓励政企合作、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建设、维护和运营一体化的可持续模式。

  相较于“一张白纸好作画”的开发,城市更新无论是权属、利益,还是空间、资本层面均要复杂得多,必须全方位统筹、系统化推进。无锡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丁旭初说,要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具体项目为抓手,攻坚克难,做一个成一个,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更新试点项目。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